拳台之外
三月末的东京湾,海风裹挟着咸腥气,吹皱了名古屋的夜色。街角居酒屋的灯笼在风中摇晃,映得路人脸上忽明忽暗。这光景,倒与职业拳击界的风云变幻有几分相似——明处是拳手们血肉相搏的荣光,暗处却蛰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角力。
BoxingScene那则新闻便是在这般光景下刊出的。彼时正值三月二十九日,西洋历法上的寻常一日,于东方拳坛却暗藏玄机。报道配图中,两位即将在三十日争夺WBC迷你轻量级金腰带的拳手怒目相对,中间却立着个穿藏青西装的中国人。此人面容清癯,眉宇间透着几分文气,与周遭筋肉虬结的拳手形成奇妙的映照。细看方知,此乃张治国,中国职业拳击界的\"隐形拳王\"。
西安王者拳击俱乐部的王飞君——此人素来以眼光毒辣著称——向我透露,张君此番是以认证官身份出席,竟开了中国拳击史的先河。想来也是,自西洋拳击传入中土百余年来,国人要么在台上挨打,要么在台下喝彩,何曾有人能执掌赛事生杀大权?这认证官的印章往称重单上一盖,便是泰山压顶的分量。
\"职业拳击何止是拳脚功夫?\"某位不愿具名的行家啜着清酒叹道。杯中浊酒映着他斑白的鬓角,倒像极了这项古老运动的历史沉浮。自昆斯伯里规则订立以来,多少拳王起落如潮,而维系这项运动血脉的,恰是那些在聚光灯外制定规则、执掌天平的人。
邢威先生——此公研究拳击掌故堪称活字典——曾以\"中国博特·舒格\"相誉。他捻着山羊胡子说过:\"熊朝忠能打,邹市明会跳,徐灿善守,张志磊敢拼,可这些拳头再硬,也敲不开国际拳坛议事厅的桃木门。\"而今张治国却以文书笔墨为刃,硬生生在那门上刻出了中国二字。
说来也奇,这个三月于张君竟是双喜临门。月初刚接了WBC亚洲副主席的委任状,二十六日晨起又收到三块铜牌:世界董事会成员、苏莱曼国际秘书、排名委员会要职。这些头衔摞起来,怕是比金腰带还沉几分。
\"如履薄冰啊。\"张君在越洋电话里苦笑。电流声里,我仿佛看见他案头堆积如山的文书,和窗外北京城的万家灯火。他说要为中国拳击\"做梯子\",让后来者能踩着登上世界舞台。这话听着朴实,细想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来得真切。
拳台四角的绳索围得住两个拳手,却围不住这项运动的天地。当张治国们在国际组织里运筹帷幄时,中国拳击才真正摆脱了\"只练不打\"的窘境。这局面,倒应了鲁迅先生那句\"世上本没有路\"——只不过这次,开路的人用的是钢笔而非拳头。
愿中国拳击人在挥拳之外,更能执笔为剑,在这项百年运动的史册上,刻下属于东方的印记。春分已过,樱花将绽,或许下一个属于中国拳击的春天,正从这些文书印章间悄悄萌发。